寸心千古网

混合经济 为国企运营注入“活水”

但遗憾的是,这类关于土地修复的明确规定在国内仍是凤毛麟角,多数城市在土地治污的过程中,环评环节仍是企业和政府自说自话,相关单位既当裁判员又当守门员。

为了配合六五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6月4日联合发布了一份有关犯罪组织掠夺自然资源的最新报告《环境犯罪的崛起》。由于犯罪所得盈利被用来支持国际犯罪组织的活动,加剧了世界各地的不安全因素。

混合经济 为国企运营注入“活水”

2013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UNODC)报道,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每年电子垃圾的非法贸易额约为37.5亿美元。肯尼亚环境、水与自然资源部今年的数据显示,肯尼亚近年来境内野生动物盗猎案件不断减少,遭到猎杀大象数量从2012年时的384头降低到2015年时的96头,被猎杀的犀牛数量也从2013年时的59头降低到2015年时的11头。国际刑警组织利用其全球监管能力与成员国合作,坚决打击在环境领域活跃的有组织犯罪网络。环境犯罪规模之大,使得价值30亿美元左右的轻武器非法贸易都显得规模较小。据悉,目前环境犯罪活动的复杂性需要跨国界统一协作。

今年初,中美两国政府正在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尤其是禁止象牙贸易领域开展密切合作,这一举措旨在减少非洲盗猎案件数量,推动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美国牙医沃尔特帕尔默早前在津巴布韦打猎,杀死了一只在当地颇为出名的狮子,这只狮子被杀后甚至被剥皮及斩首,引发了津巴布韦在内多国民众的愤怒。当第一阶段集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高地租、拥堵、污染等离心因素,则进入郊区化阶段(Suburbanization)。

对长江中下游水质监测相关资料显示,江苏化工行业每年废水排放量占到该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0%,排放的主要是COD、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等主要污染物,占该省工业排污总量的25%以上。当时,苏南模式以其乡镇干部推动、乡镇企业为主两大特点,在全国作为成功经验推广,被不少乡镇地区在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学习采用。城镇化的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此基础之上,清末明初,江苏省又凭借其领先全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基础,成为近现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

在这一阶段,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和私人交通工具成本的下降使得不能承担城市经济成本或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口迁向郊区,同时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产业由于污染、噪音等困扰或为降低生产用地成本,也迁往郊区。更重要的是,这次常外事件以及其他诸多已经曝光的环境问题为全国其他正在进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的城镇敲响了警钟:前三十年累积的环境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将会进入一个密集爆发期。

混合经济 为国企运营注入“活水”

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并很快推广至整个苏南和部分浙北地区。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辖江临海,农商两便,是以自古便是富庶之地,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小型企业工厂遍地开花,落后的工艺技术和小作坊式的低效生产加上几乎没有的三废处理,造成的浪费和污染可想而知。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人。

这还仅仅是沿江排走的污染,留存在工厂土地上和周边空气里的污染更是不可想象。在深入探讨常州外国语案例的规划问题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城镇化和郊区化。但是,政府仍通过土地出让、税收等方式与企业收益直接或间接挂钩,而长期的唯GDP论政绩思路使得政府在环境监管上一直缺乏一个强硬的立场,对破坏环境行为监控不力、处罚不严,更有甚者为纳税大户污染行为打掩护,环评形同虚设,客观上纵容了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在我国当前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郊区化过程。

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深化,国家放松了限制农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向城市,大城市人口在80年代陡增了1/3,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实力领先全国的江苏省以这种不甚光彩的方式频频见诸大众媒体,然而按照笔者观点,此次常外事件乃至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频发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之前三十余年当地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工业化和地区大力发展大型重化工共同埋下的地雷,且由于当时苏南模式在全国被作为先进经验推广,类似发展模式被全国许多地区学习采用,因此可以推断类似环境问题在全国许多城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而之所以江苏省成为曝光重点,原因恰恰在于其领先全国的经济实力和城镇化速率,快速城镇化使得大量的城郊工业用地转换为商业、住宅和公共用地,从而早早暴露出前期经济发展中遗留的污染等问题。

混合经济 为国企运营注入“活水”

第一阶段为集中型城市化阶段(Urbanization)。2016年4月17日,央视新闻以《不该建的学校》为题,对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常外)北侧废弃工业用地(以下称常隆地块)污染修复施工及可能由其引起的常外学生健康状况异常进行了报道。

读者不妨想象一下:一个有些手工业历史的村子,干部突然号召大家从农业转为搞工厂,做什么最有把握?高科技做不来,村子不大不小也承担不起太高的投入,加上可能村里有些简陋的化肥或者造纸技术。密集的化工园区布局因为污染问题饱受诟病。2016年3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驱车从南京沿江向苏中、苏南行走发现,沿途有宁扬化工产业带、常州泰州段化工带、江阴靖江重化产业带、南通如皋张家港化工产业带、常熟太仓南通化工业产业带等等,绵延数百公里。如果环境控制法规不能及时完善、专业场地修复治理资格体系不能建立,则环境问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持续影响,并且还可能会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既包括城市实体的变化过程(如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也包括抽象的精神变化过程(如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当中。

随着地区产业从农业向工业或第三产业转型,工业化使得地区非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就业机会和产值增加、设施齐全、文化生活丰富 ,从而吸引人口流入和产业集聚发展,反过来拉动工业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正是在这种重实业、重教育的地方文化下,改革开放后,江苏省自下而上形成改革动力,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劳动力剩余却不能流动的政策背景下,迅速摸索出由乡镇干部推动、建立乡镇企业、依靠市场调节、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即后来费孝通提出的苏南模式。

对于这一概念,想必在近年来关于城市摊大饼、交通拥堵、雾霾等问题的讨论下,读者对此并不陌生。在本次常外事件中,自2016年一月起就有媒体陆续报道,常外新校址毗邻常隆化工旧地,引发学生身体不适和家长校方数次冲突,然而常州当地媒体、环保局数次公开否认该地为化工厂旧址,否认该地块空气有异味、有超标危害成分,未尝不能认为是政府主观或被动为涉事企业隐瞒事实、提供掩护的一种表现。

美国郊区化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近年来,江苏省在寻求产业升级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然而之前化工生产中环境监测缺位导致地块污染严重、土地环境评估却形同虚设、土地修复手段不专业不合理,种种因素累积起来,不知江苏还有多少像常隆地块一样的毒地等待着被开发商的挖掘机曝光于人前。

以常州为例,苏南模式鼎盛时期,相对于全省总量,常州市GDP曾占1/3、工业产值占2/3、农村经济总量占4/5、县域经济占90%。自九十年代后,随着产权改革,政府不再直接掌握企业控制权。如此一比,开个小化肥厂或者造纸厂是最便利的选择,而且投入小产出高。常外事件,是城市郊区化挖开被忽视许久的三十年发展遗留下的环境后遗症,引爆环保地雷的一个案例。

对城镇化水平的量度一般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来表示。然而,对这一模式的批评正是集中在这两点:1. 乡镇干部推动,因而产权公私不分、政企不分,地方政府拥有企业控制权并分享企业收益,因此在企业监管控制上难免手软,加上政府对企业的过分干预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追求短期效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环境等外部性监管更是缺位;2. 以中小规模乡镇工业为主,缺乏规模经济和标准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落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常事,工业布局太分散,造成污染难以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投入大,城市化率提高慢,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化分工难形成。

仅最近环保部新鲜出炉的2016年3至4月份社会重点关注环境问题中,九起中有四起发生在江苏。综合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不同看法,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扩张大多是如下过程:(1) 城市住房需求促使开发商转向市政设施覆盖范围内的城市郊区,地租上涨使得一部分居民迁居城郊;(2) 居民聚集在城郊,催生商业、服务设施需求,商场、医院、学校、游憩地等功能设施也逐渐在城郊聚落区完善,并可能形成城市次一级中心结构;(3)同时政府进行产业规划时往往在总体规划下分区制定发展战略,部分区域性的行政职能部门也不再集中于市中心,而是就地管辖,区内有了一定自主权;(4) 城市产业升级和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诉求使得不适宜在人口密集、地价高昂的市中心继续发展的产业向远郊区搬迁。在当时,这一模式极大地解决了苏南地区地方就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曾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板之一。

2、城镇化与郊区化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小平同志称之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另一方面,江苏省具有民族工业基础,又有临江之便,因而化工业成为地区发展重点产业,沿长江布局石化化工更是成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等重要纲领文件中的重点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理应交由司法机关去定夺,如此才有真正的威慑和公平公正。

对此类问题,环保部多次要求严肃处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也已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原因何在?我以为,根本原因还是执法不严,而执法不严的背后是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仍然存在操作漏洞。

该厅于8日对10家企业进行省级挂牌督办,并责成企业所在地区的地方环保局对其依法严厉查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同步移送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实施行政拘留。但同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涉及环保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情节严重的,不授予或取消已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

日前,福建省环保厅官网披露,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涉嫌篡改、伪造污染源监测数据,企业内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一省之内,一次检查就查出10家企业涉嫌篡改、伪造污染源监测数据,企业内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这些严重问题(而不那么严重的问题还有多少,可想而知),说明该省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平时的检查督促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令法规废弛。

最后编辑于: 2025-04-05 19:29:00作者: 寸心千古网

相关推荐